香港報業評議會2019年度會務報告
  • 2020-07-08 11:17

(2020年6月19日會員大會)

本年度傳媒生態

香港媒體經歷了風雲驟變的一年,因反修例而引發的社會事件,新聞業界走到最前線,見證持續多月的衝突場面,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然掩至,2003年沙士疫情幕幕重現,記者無懼感染,為市民帶來最新訊息。然而今次疫情無論規模,以致控制的難度,均是17年前無法比擬。多國採取封關封城措施,以阻止疫情擴散,世界各地的交流彷彿驟然停止。

本港社會雖然仍繼續運行,但訪港旅客大幅減少,市民減少外出,零售餐飲業首當其衝,經濟連續三季收縮,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下跌百分之8.9,是歷來表現最弱的一季,失業率創十年新高。

面對經濟逆境,廣告收入大幅減少,本地媒體就如各行各業一樣,出現減薪裁員潮,今年首季營業額急跌五成的南華早報,四月時宣佈月薪二萬元以上的員工需放三星期無薪假,全體員工要凍薪。星島新聞集團的執行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三月起減薪兩成半,大部分員工亦要面對減薪一至一成半的命運。

然而採訪工作並未減少,反而因為社會衝突事件而更見繁重,記者日以繼夜駐守現場採訪報道,在警察與示威者之間,專業記者如何保持冷靜,客觀陳述事件是對新聞專業的考驗。示威現場湧現大批公民記者,學生記者或旁觀市民,均帶來採訪的困難。香港記者協會曾多次向特首及警務處長反映記者現場採訪遇到的障礙和困難。

紙媒除堅守原有陣地外,亦利用資訊科技,與網媒爭分奪秒。然而媒體在反修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產生的影響,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如何在撕裂社會訊息紛紜的大環境下分辨真假訊息,是市民所關注。

委員及會員報章情況

本會於2000年成立至今已20年,是香港首個接受公眾對本港報刊投訴的專業自律性團體,共有27位執委,由業界委員和非業界委員組成。會員報章現有8份,分別是《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南華早報》、《香港經濟日報》、《明報》、《文匯報》、《大公報》及《英文虎報》。因公司政策改變,《中國日報》今年3月退出本會。

為確保運作獨立、公正和不偏不倚,主席及副主席均由非業界委員擔任,非業界人士佔全體委員一半或以上。

梁天偉教授及李煒佳先生因退休而退出報評會,教協代表由莊耀洸先生接任。梁天偉教授推薦李家文教授及黃俊東教授加入執委會。本會感謝梁教授及李先生多年來對本會的貢獻,歡迎新的成員加入,並期望新成員的教育背景會有助本會擴展傳媒教育工作。

投訴個案處理

2019年度(2018/11/1--2019/10/31)報評會收到的投訴立案的共有59宗,較2018年度增加三成一。投訴主要透過本會網站及電郵作出,分別有46及11宗,透過電話投訴有2宗。

59宗投訴,大部分與反修例的新聞有關,內容分類有:

失實,誤導、偏頗

29 宗

侵犯私隱

5  宗

文字不雅

5  宗

血腥

1  宗

誹謗

1  宗

其他

18 宗

經本會審查委員會及執行委員會研究評審後,有6宗投訴成立,其中5宗是涉及報道失實,另1宗是投訴新聞圖片/短片血腥。接獲投訴中,有2宗是分別由多名市民人以一人一信形式發出,另有多宗來自警察公共關係科。

積極推動傳媒教育

本會成立「傳媒教育小組」,推動傳媒教育。希望通過傳媒業內人士的大力支援以及多年積累的公眾對傳媒運作的投訴案例,幫助提升市民,特別是教師及學生對傳媒的了解,分析資訊真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組工作重點計劃在中學提供全方位學習活動,如講座和工作坊、展覽及擂台賽等,培育學生對媒體資訊有正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育新一代對資訊和新聞要慎思明辨,培養更多符合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人才。

來年展望

本會將繼續審慎觀望、積極了解及關注新聞業界在經營上面對的轉變及未來發展趨勢,致力監察新聞媒體的報道,提高傳媒工作者的專業操守,維護香港的新聞自由,增強業界的自律性。

繼續秉承本會的宗旨,公平公正地處理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媒體的投訴;因應網絡新聞盛行及影響日增下,增設接受市民對網媒新聞的投訴。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本會在已有的基礎上,將力求拓展會務,舉辦本會成立二十周年的活動,包括籌備講座、午餐會及印刷紀念特刊。本會另一重點是增強對青少年的傳媒知識教育,申請政府或社會上的基金,辦好傳媒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同時廣納意見,檢討會務,推動本會理性前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