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傳媒生態
傳媒過去一年經歷不少挑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由2020年初至今,在香港已導致超過二百人死亡,接近一萬二千人受到感染。政府積極推動市民接種疫苗,開展旅遊氣泡,向市民派發消費券,希望可以重啟經濟。
經歷四波疫情及六季經濟收縮後,本港2021年第一季經濟錄得7.8%增長,但經濟復甦並不平均,主要由出口帶動,本地消費及投資仍然疲弱。失業率在今年初曾升至7.2%的十六年新高。
政府推出兩輪「保就業」計劃後,2020年12月分別傳出國泰航空裁員六千人,有線新聞部解僱約四十人,涉及港聞、財經、攝影師、剪接師,《新聞刺針》全組離職;亦有媒體繼續以凍薪或放無薪假來節流。
失業率近期回落至6.8%,廣告開支在今年首季亦再錄得升幅,然而增幅主要來自新媒體及電視廣告,印刷媒體仍未能收復失地。
除了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寒冬外,本港傳媒亦經歷「港區國安法」實施所帶來的轉變。自2019年的一年多,香港因反修例而出現連串社會事件,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0年6月30日通過「港區國安法」,針對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及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四種罪行,7月生效。
8月中,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因涉嫌違返「港區國安法」及欺詐罪名被捕。在今年1月初的「35+」拘捕行動中,警方曾到《立場新聞》、《獨立媒體》、《蘋果日報》及《壹傳媒》辦公室,要求總編輯簽收一份法庭「交出文件令」。
過往示威現場湧現大批公民記者及學生記者,2020年9月警方以方便前線人員識別傳媒為由,去信四個傳媒工會,表示會修訂《警察通例》下的傳媒代表定義,本地傳媒限於政府新聞處登記的傳媒機機,而海外記者則指受聘於國際認可機構。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所發的證明文件不再納入警方的傳媒定義。
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多次表示,要整理教育、傳媒及公務員系統,4月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林鄭月娥稱,政府會從執法和修例兩方面着手處理起底問題,包括修訂《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將起底行為定為刑事罪行。
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汽車查冊被控作虛假聲明一案後,政府以保障私隱為由,擬收緊公司查冊措施。香港記者協會表示會妨礙偵查報道,削弱傳媒監察功能,希望政府可豁免新聞界免受限制。
另一個政府表示關注的範疇就是假新聞和網上發布仇恨訊息。特首、保安局長及警務處處長先後發表言論,特首表示,會參考外國做法,研究如何規範。
香港記者協會公布2020年本港「新聞自由指數」調查結果,其中由新聞從業員評價得出的指數,連跌兩年,創8年新低,公眾評分則較上年略為回升。
委員及會員報章情況
本會於2000年成立至今已21年,是香港首個接受公眾對本港報刊投訴的專業自律性團體,共有26位執委,由業界委員和非業界委員組成。會員報章現有8份,分別是《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南華早報》、《香港經濟日報》、《明報》、《文匯報》、《大公報》及《英文虎報》。
為確保運作獨立、公正和不偏不倚,主席及副主席均由非業界委員擔任,非業界人士佔全體委員一半或以上。
阮曾媛琪教授因公務繁忙,2020年9月退出本會,本會對她多年來的支持和協助,表達衷心謝意。
投訴個案處理
2020年度(2019/11/1--2020/10/31)報評會收到投訴立案共有146宗,較2019年度高出1.47倍。投訴透過本會網站及電郵作出,分別有33及113宗。
146宗投訴中,大部分與反修例及新冠疫情的新聞有關,投訴性質分類有:
失實,誤導、偏頗 |
123宗 |
侵犯私隱 |
2 宗 |
淫褺不雅/血腥 |
3 宗 |
其他 |
18 宗 |
本會收到來自政府部門、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及公眾人士的投訴,被投訴的媒體超過八成屬非本會會員報章、少於一成是涉及本會會員。本會在審查後,曾多次去信多間新聞機構,就不同個案提醒有關機構,對新聞資料準確性,標題與內容須相符等問題,要高度重視,保持新聞專業水平。
積極推動傳媒教育
本會「傳媒教育小組」希望通過傳媒業內人士的大力支援,以及多年積累的公眾對傳媒運作的投訴案例,幫助提升市民,特別是教師及學生對傳媒的了解,分析資訊真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雖然受疫情影響,學校活動相對減少,小組2020年9月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資助,為中學提供全方位學習活動,並擬在疫情穩定及獲得撥款後,向15家中學提供到校講座、工作坊及參觀交流活動,培育學生對媒體資訊有正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育新一代對資訊和新聞要慎思明辨,培養更多符合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人才。
來年展望
本會將繼續秉承宗旨,公平公正地處理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媒體的投訴;並繼續審慎觀望、積極了解及關注新聞業界在經營上面對的轉變及未來發展趨勢,致力監察新聞媒體的報道,提高傳媒工作者的專業操守,增強業界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