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業評議會主席報告(2016年度)
  • 2021-05-18 12:47

2017年2月13日

本年度傳媒事件

 

2016年傳媒界受到香港經濟轉差的影響,多家報章雜誌自去年起相繼出現裁員、業務重整、結業、停刊等情況。多家企業或多位新聞從業員都形容香港傳媒已進入寒冬期,相信會再有報章或雜誌結業的消息。

 

今年年頭,香港傳媒業已傳出多個壞消息。繼去年《忽然一周》停刊後,壹傳媒旗下另一雜誌《FACE》於3月29日亦停刊。有關印刷組亦隨之解散,校園及韓娛內容數碼版併入蘋果動新聞平台,部份人轉職《蘋果日報》,裁減超過50人。

 

4月1日,超過17年歷史的《太陽報》宣佈停刊。東方報業集團宣布,鑑於香港營商環境轉差,《太陽報》暫停出版,東方報業集團將重整資源,致力強化其他業務發展。可見,近年紙媒已經進入寒冬期,傳媒都在轉型,單靠經營紙媒很艱苦。

 

另一擁有十多年歷史的雜誌《3周刊》在4月8日亦告結業,解僱逾20人。有業界人士表示,香港經濟環境轉差,是紙媒進入寒冬的原因,雜誌廣告跌幅明顯,加上娛樂、飲食雜誌吸納的廣告相對便宜,傳媒公司財政捉襟見肘,最終需要裁員。

 

近年來,網媒及「公民記者」的採訪權問題一直令人關注,網媒多次被限制採訪政府官方活動,如9月的立法會選舉,網媒不能進入傳媒專區,只能在公眾人士入口進入中央點票站會場等。今年12月,申訴專員公署裁定政府限制網媒採訪安排不公,並向新聞處建議應隨時代步伐採取更開放的政策,盡快修改相關指引。相信相關政策會改變網媒的未來發展,亦會改變香港傳媒生態。

 

去年1月1日正式運作的網媒《香港01》,於3月11日發行同名周報,對報業界來說可謂一大好消息。同時,網媒《眾新聞》在年尾正式開辦。

 

於2016年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香港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69位,較去年上升一位。不過報告指出,中國商人對收看香港媒體愈來愈感興趣,媒體的獨立性成為信息自由的一大挑戰。報告亦指出,2015年的全球新聞自由度均下滑,組織警告世界進入「政治宣傳的新紀元」。

 

歡迎新委員加入

 

現時報評會的會員報章共有9份,分別是《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南華早報》、《香港經濟日報》、《明報》、《文匯報》、《中國日報》、《大公報》及《英文虎報》。本會觀察到新聞業界在經營上正面對頻繁的轉變,正積極邀請其他報章雜誌加入,希望各方新舊媒體能攜手,持續推動及穩定新聞業界未來的發展趨勢。

 

投訴個案處理

 

2016年報評會收到的書面及電話投訴個案分別有33宗及49宗,一共為82宗。

 

在投訴類別方面,「失實報道」的投訴佔26%,與2015年相比下跌接近一半;「不雅及煽情」報道的投訴所佔的百分比,則由2015年的15%下跌至本年度4%;「侵犯私隱」的投訴由去年的12%上升至19%。有關「其他」類別的投訴亦有上升,即為51%,「其他」類別的投訴包括報道偏頗、誤導讀者及標題冒犯等。

 

投訴媒體比例方面,2016年對「會員報章」及「非會員報章」的投訴之比例為48%及52%,並沒有對「雜誌及其他」的投訴。與2015年相比,對「會員報章」及「非會員報章」的投訴均有上升,分別是9%及8%。

 

投訴方式與去年相比,電話投訴成最主要的投訴渠道,比例為60%,較2015年上升了18%。其次是電郵投訴佔37%,較去年下降13%。以郵遞作書面投訴為2%,親身上門投訴佔1%。

 

教育及宣傳

 

本會繼續推廣傳媒教育工作,2016年應本港5間中學的邀請,分別到校舉辦傳媒教育講座。講座題目包括: 怎樣分析及評價新聞、傳媒的角色等。

 

來年展望

 

報評會來年會繼續秉承本會的宗旨,公平公正地處理社會大眾對報紙新聞的投訴,提高傳媒工作者的專業操守。除貫徹執行日常會務及行政工作如處理市民投訴及加強新聞傳媒教育等等之外,本會亦不時檢討會務,廣納意見。

 

 

由於網絡新聞盛行,影響日增,而今年在管治香港的領導人選上看來亦將有所改變,本會繼續審慎觀望、積極了解媒體發展路向,希望能更有效地監察新聞媒體的報道。在配合本會多年來平穩發展的運作,及在適當的時間下,本會才會對會務落實相關修訂,在務實的方向下推動本會理性前進。

返回頂部